- 医院环境
- 医院荣誉
- 社会公益
痛风常见8个误区,是不是你会做的事?
大家好,我是风湿免疫科医生张利君。在治疗痛风上,痛风患者或多或少会犯一些误区,如果没有及时纠正,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,既糟蹋了身体还浪费了金钱和时间。今天张医生来和大家分享8个痛风患者容易犯的治疗误区,快看看是不是你现在有没有做这些事。
误区一:寻找“神医神药”快速治愈痛风
网上有很多所谓的“神医”、“神药”说能快速完全治愈痛风,这种类似的言论都是假的,目前的医疗水平仍无法彻底治愈痛风。不过虽然痛风无法完全治愈,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手段可以治疗痛风达到临床治愈,也就是说痛风可以通过规范治疗达到后期不用服药,也能控制好痛风让它不再发作。但是痛风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专业的医生处,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,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饮食控制、合理运动、生活管理、药物治疗、理疗等。并不存在哪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治疗手段。
误区二:治疗药物对肝肾毒性大,能不吃就不吃
有很多的痛风患者认为治疗痛风的药物对肝肾损伤大,于是能不吃药就不吃药,甚至还有些患者怂恿其他的痛风患者也不吃药。实际上,与炎症和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对机体的损伤相比,治疗痛风的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反应可以说是“小巫见大巫”。只要科学规范的用药、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等,可以规避大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。而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,对关节、肾脏、心脑血管等内脏器官的持续损伤是不可逆的,最终可能会导致尿毒症、冠心病、中风等严重的后果。
误区三:尿酸水平正常后,只用饮食控制就行了?
当尿酸水平达到目标范围后立即停药,尿酸代谢和排泄会逐步恢复原态,这是因为患者只是将血液中的尿酸降下来了,而皮下、肌肉、关节等各处沉积的尿酸盐结晶依然存在,这部分尿酸盐结晶又会溶解进血液中,使血尿酸水平回升。并且仅通过饮食控制只能减少外源性嘌呤摄入,不能改善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和内源性尿酸的生成。当尿酸水平达到目标值后,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,逐步减少降尿酸药物剂量,直到用最小剂量也能控制住血尿酸值在目标范围,长期维持一段时间后,再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停药。如果患者有其他情况,如严重痛风石、高血压等,可能需要长期用药。
误区四:痛风急性发作,打几天吊瓶就好了?
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所有抗生素除抑菌、杀菌外,并没有调节自身细胞免疫的功能,而痛风急性发作不属于细菌感染类引起的,所以所有的抗生素对痛风没有治疗作用,如果有人尝试过且止痛了,那是因为痛风发作具有时效性,自行缓解了,而不是抗生素的功劳。此外,如果使用了抗生素,不仅对痛风患者没有好处,还会承受抗生素的不良影响。比如说青霉素、链霉素、抗结核药物等,反而能通过抑制肾脏尿酸排泄,升高血尿酸,加重痛风病情。因此,当痛风急性发作时,如果临床医生判断患者合并了感染,可以使用抗生素,否则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。
误区五:朋友说他吃的降尿酸药效果好,照搬降酸方案可以吗?
每个痛风患者的情况都具有差异,如尿酸水平、有无药物过敏、有无其他基础病等,这些都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,每位痛风患者使用的药物、剂量等也不尽相同。目前市面上的降尿酸药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,同一个药物只对部分人群有用,并且部分药物如别嘌醇有引发超敏反应的风险,一旦发生,临床致死率很高,所以一位患者使用的药物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位患者。
误区六:痛风发作时,用青霉素、头孢来消炎
痛风急性发作表现出的炎症,是由尿酸盐结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,而青霉素、头孢等药物都是抗生素,作用是抑菌和杀菌。用抑菌、杀菌的药物来治疗不是由细菌引起的炎症,不仅不对症,还属于滥用抗生素,会导致细菌耐药性,还会让患者承受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影响,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。
误区七:痛风急性发作,可以热敷泡脚用活血药吗?
痛风急性发作时,如果进行热敷或活血,反而会让炎症更加严重,使疼痛更加剧烈。这个时候,痛风患者应该及时服用消炎止痛药,抬高发作关节,然后卧床休息,尽量不活动发作关节,或者使用冷毛巾进行冷敷,这些对缓解疼痛都有一定的作用。当然,最好的还是服用消炎止痛药,及时进行消炎止痛治疗。
误区八:痛风患者应该多运动,挥汗如雨降尿酸
我们建议痛风患者适当进行中低强度、规律的有氧运动,如游泳、骑车、散步、打羽毛球、打太极拳等,对患者控制体重、调理代谢有一定的帮助,但并不代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也对痛风患者有利。过量运动和剧烈运动也是痛风发作的一大诱因,这是因为大量出汗会使身体水分减少血液收缩,产生大量乳酸,病变部位劳累或受伤,均会引起血尿酸升高,诱发和加重痛风。因此痛风患者在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,都要及时补充淑芬,保证充足的尿量,帮助尿酸排泄。
再次建议所有痛风患者,一定要前往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,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,不要随意自行用药,也不要擅自更改药物剂量。如果身体有不适的情况,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,不要将小问题拖成大毛病。
ICP备案号:蜀ICP备19017350号-1
(青)医广(2022)第04-22-510105044号